台湾知名企业家焦廷标与他的华新丽华集团

    中华焦氏网 2011年9月14日 万家姓


台湾知名企业家众多,但在企业界声誉良好、长久不衰的企业家则不多;而在90岁高龄、仍活跃于海峡两岸的企业家则是少之又少。目前在台湾岛内,除了享誉海内外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之外,台湾华新丽华集团“精神领袖”焦廷标是另一个典型代表。

焦廷标率领华新丽华集团脱颖而出

华新丽华集团是台湾一家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原属“河北帮”的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然而,老一辈共同创业的五大家族之一的代表焦廷标脱颖而出,率领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逐渐脱离太平洋集团而独立发展,并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一举发展成为台湾超大型企业集团之一,营业收入连续多年居台湾3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前25位之列。

上世纪40年代末,即1948年,焦廷标跟随实业家孙法民及李玉田、章民强、李鸿文等“河北帮”的亲戚朋友一起到台湾发展,共同创业,开设太平洋电线制造厂,后改组为太平洋电线电缆公司。接着,孙法民、焦廷标、李玉田、章法民等共同投资太平洋建设公司与华新丽华公司等许多企业,并以这三家公司为核心单独或共同投资了许多子公司与孙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然而,这个庞大的事业王国,不像台湾许多企业集团大多是一个大家族主导,而是由多个家族共同创立发展。老一辈创业不易,经历不少挫折,合作融洽,事业发展较为顺利。但随着第一代创业者年龄的增长,第二代逐渐长大,开始面临复杂的接班布局与利益冲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三大家族开始卡位,重点发展不同领域,结果集团大家长以孙法民家族为核心,形成以太平洋电线电缆公司为核心的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章民强家族以太平洋建设公司为核心的相关企业从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集团即太平洋建设集团;焦廷标家族以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为核心逐渐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华新丽华集团。其他李氏、仝氏家族等则继续通过持股与三大集团合作,未能独立成新的企业集团。

1986年,刚从太平洋集团独立出来时,华新丽华集团事业不多,只有区区数家公司,集团资产总额只有64亿元新台币,营业收入58亿元新台币,以美元计算均不到2亿美元,在台湾只能属于小型企业集团。然而,在焦廷标董事长的领导下,在年轻的4个儿子的共同努力下,集团进入一个迅速扩张期,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公司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大幅上升。到2000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3240亿元新台币(近100亿美元),在台湾企业集团中排名上升到第19位;资产净值2159亿元新台币,排名第6位;营业收入1325亿元新台币,员工人数近13万人,均排名第22位,分(子)公司近百家。此后,由于台湾经济形势的逆转,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像许多大企业、大集团一样,华新丽华集团的经营情况与业绩有所下滑,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衰退后,2003年开始有所回升。2003年,集团所属分(子)公司突破100家(2001年达112家),资产总额为2740亿元新台币,在台湾300多家企业集团中排名第15位;营业收入达1251亿元新台币,排名第25位;员工人数达18000多人。

如今,华新丽华集团已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跨国集团。目前经营行业,除了电线电缆、特殊钢等两大主力外,还包括石油化学制品、金属煅造、有线通讯机械器材、半导体、被动电子元件、印刷电路版、光电材料、电脑及周边设备、电脑软件服务、集成电路设计、资料处理服务、建筑工程、工程技术服务、酒店、投资、商业与进出口贸易等数十个领域。

华新丽华的焦氏家族

华新丽华集团的创始人焦廷标,祖籍江苏省江阴县,1914年3月出生于北京市,中学毕业。

焦廷标与他的姐夫、实业家孙法民等亲友来台后,艰苦奋斗,共同创业。然而,已三十多岁的焦廷标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他事后回忆这段往事颇有感慨,他公开讲,他是从小操作员做起的,教过徒弟,当过工头,一步一步做到今天。焦廷标能有今天,确实不容易,他晚年患上了肝病,卧病十多年,数度病危,但都能正确面对,都挺了过来。如今90高龄的他,身体似乎更加健康,经常往来海峡两岸。他在事业上也不停步,时刻关照家族事业。

焦廷标多年卧病在床,经历了无数精神痛苦,增添了子女的几份担忧,但也造就了焦家的格外团结与家庭的和睦。焦廷标生病这件事,对子女震动与教育特别大,使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看问题更加长远。长子焦佑钧后来表示,“影响我们兄弟之间很大的一件事,就是父亲10年卧病,几次病危。那时候的体验让我们兄弟认知到人生是短暂的,重点是要怎样珍惜在一起的时间”。 焦佑钧还表示,父亲焦廷标能战胜肝病,与他坚持打太极拳、坚持锻炼也有直接关系。

如今,焦廷标逐渐退居幕后,成为华新丽华集团的“精神领袖”,家族庞大的事业逐渐交给第二代掌管。

焦廷标生有四子一女。长子焦佑钧,次子焦佑伦,三子焦佑衡,四子集佑麒,独女焦佑慧。
独特的接班部署

华新丽华集团焦氏家族的接班部署与其他集团大不相同。早在1986年,华新丽华集团就开始进行世代交替的战略部署。焦廷标首度辞去华新丽华公司董事长一职,由年仅30岁的长子焦佑钧、28岁的次子焦佑伦分别出任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台湾大集团率先进行世代交替的先行者,而且第二代接班年龄之小在台湾企业界也少见,在当时岛内企业界引起轰动。

然而,三年之后,即1993年,焦廷标却宣布复出,再度出任集团核心企业华新丽华公司董事长,重掌集团大任,第二代子女则出任集团关系企业负责人。这一不寻常举动,再度在台湾企业界引起关注。焦廷标复出的内幕与动机,至今外界难以知其内幕。其实,焦廷标的做法,并不难理解,显然与集团未来发展布局有关。90年代初,华新丽华集团迅速扩张,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投资企业,而且事业迅速向大陆及海外扩张,第二代已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能力掌控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帝国,也无经验开拓不甚熟悉的大陆市场。焦廷标显然有再帮子女一把的用意,希望重新掌握自己经营几十年、业务熟悉的华新丽华公司的经营与集团大方向,而且凭借他对祖国的信念与了解,协助第二代开拓大陆的新市场,同时让子女有更多精力开拓新的事业。

在这样的考虑下,长子焦佑钧负责他一手建立的华邦电子公司,发展半导体产业;次子焦佑伦则成立华新卡苯特公司,发展被动电子元件事业等,目前任集团核心企业华新丽华公司董事长;三子焦佑衡则负责华新科技公司、华新先进公司及敦品化学公司等电子与化学事业;四子焦佑麒则负责电线电缆本业及通讯等事业;唯一的千金焦佑慧则负责投资与财务管理,从而达成精细分工、专责负责的接班布局。

经过几年的磨练与观察,焦廷标发现子女日渐成熟,企业经营有声有色,已能独当一面,于是他于1996年再度引退,退居幕后,全面交出权力。目前焦廷标除任华新丽华公司荣誉董事长外,仅担任瀚宇博德与金澄投资等两家公司的董事长。

在焦廷标严格管教与以身作则示范下,焦氏家族以长幼有序、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兄弟关系融洽而闻名。焦氏家族没有出现像台湾许多企业或集团争权夺利与接班卡位的问题,更没有出现因财产之争而兑薄公堂或绯闻满天飞的事情。

尽管华新丽华集团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集团,不过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家族人力毕竟有限,无法适应集团新的发展,因此焦氏父子不断引进新的专业经理人员,持续释放股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提高集团的经营能力与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焦廷标的独特经营哲学与风格

许多投机家、投资家与企业家驰骋纵横股市商场,叱咤风云,造就了许多亿万富豪,也造就了许多股市风云人物。

焦廷标是一位典型的实业家,素以保守、专心为经营哲学,本应不会是高风险、高获利的股市风云人物或投资专家。王永庆就是如此,事业扩张都在制造业领域,较少进入金融保险证券业,最多也是投资参股,不直接经营,更不会去炒股。然而,焦廷标却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他竟是台湾股市高手。

在台湾证券市场上,外界对华新丽华集团精神领袖焦廷标的印象是投资操作股票一流,研判精准,分析独到,很少失手,赚进无数财富,许多专业投资人常常成为他的手下败将,焦廷标也因此在台湾股市圈被称为“焦师父”。长子焦佑钧在谈到父亲操作股票时讲,“这么多年来,父亲成为股市中的常胜将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不和股票谈恋爱,不过度迷恋股票,坚持适可而止的原则”。焦廷标尽管是股票投资高手,却很有节制,而且并不看重投资股市,更重视实业经营。他在谈到经营企业与操作股票的体会时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种田钱是万万年,生意钱是眼面前,股票钱是一呼烟”。这句名言,对许多热衷操作股票的人应是一句至理名言。

焦廷标尽管是股票操作高手,但他的创业经历与对股市的深刻了解,却不愿意让自己的4个儿子向他学习操作股票的经验,对他们炒股有相当大的戒心,担心他们会沉迷于股票世界而迷失事业方向,所以不让4兄弟碰股票。不过,焦廷标不但不怕自己的千金焦佑慧学习操作股票,而且还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女儿,可谓是股票经“传女不传子”,在台湾企业界也颇为独特。如今焦廷标年事已高,更热衷于往来海峡两岸与家族事业的大布局,不再专注于股票操作。

在企业经营上,焦廷标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最典型的名言就是:“外行不做,内行不丢”。“什么叫外行不做,内行不丢”?他表示,“就是一定要懂,才要去做。你不懂的,自己不熟悉的,你不能去做。”尤其是“现在产业变化快,不能听说这个好就做这个,那个好就做那个,这是不行的”。他表示,经营事业要专一,做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不能盲目扩张,而且强调企业“做小不做大”。用他的话讲就是“从基础做起,逐渐做大。如果一下子做大了,以后管理跟不上轨道,技术不熟练,一切都会不正常”。“其实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大,像小孩子垒积木,要一点一点往上摆,摆太多就会倒”。焦廷标还以他的成长经历指出,“真正要想成功,要执着、认真、热心,肯做事,当然也要有思路”。

焦家事业的发展证明了焦廷标的经营哲学与理念,家族事业的主体仍是电线电缆、特殊钢及相关高科技产业,而其他投资如金融等投资不太成功。长子焦佑钧对此很有体会,公开表示,“我们焦家的文化是属于制造业的文化,并且是制造业上游的文化,我们不跟顾客接触。过去20年,焦家所做的投资,留下来的都是制造业的上游,连制造业下游的投资都不成功,更不要讲在金融业或其他产业的投资”。

在资金调度与运作上,焦廷标不像台湾许多企业通过资金杠杆运作来扩张或投机,而是采取较为稳健的办法,“坚持低负债、高现金的集团财务做法”。焦廷标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表示,“我一再反对过度扩张,过多负债。孩子们刚从海外回来时也讲,多负点债有什么关系?我说,顺的时候负点债不要紧,但是在不顺的时候,负债怎么办”?这种观念可能不符合现代经营理念,但这种保守、稳健的做法对老一代企业家来说则是可取的,也是有效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许多大企业过度进行财务操作与投资扩张,导致发生严重的企业财务危机,即所谓的“本土性金融危机”,许多大财团陷于困境或跨台。而华新丽华这样一个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却未受到冲击,而且在90年代取得快速发展,这与焦廷标的稳健经营哲学有很大关系。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华新丽华的老东家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在第二代掌门人孙道存的领导下,一度迅速扩张,而且进入电信、电视、金融等许多领域,然而如今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负债累累,迅速衰落,许多有影响的企业已落入他人之手,这与华新丽华集团的发展形成显明对照。

热爱家乡,热衷祖国的公益事业

焦廷标到了晚年,更加怀念家乡,向往家乡,热爱家乡,关怀祖国,热衷祖国的公益事业。

1992年,邓小平出巡南方后,激发了大陆新一波改革浪潮,也揭开了大陆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台商也在此时掀起新一波大陆投资热潮。离开家乡40多年的焦廷标再也坐不住了,决定返回故乡看一看。他不顾肝病的困扰与年迈虚弱的身体,毅然决定回大陆。他是躺在车上回到老家江苏省江阴市的。这次回家,焦廷标还意外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当他听说上海市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都是中国人自己做,只有斜拉钢索线是从德国进口时,毅然决定在大陆兴建一家钢线厂,从此揭开了他在大陆投资事业的序幕。此后,焦氏父子经常往来于海峡两岸,在大陆的投资事业迅速增加,大陆成为华新丽华集团又一个新的创业基地。

除了投资报效祖国之外,焦廷标还经常到大陆各地实地考察,提出建议,因此被南京市政府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并被聘为经济顾问。

近年来,焦廷标先生更热衷于大陆的公益事业与经济建设。近年间,他先后向江阴聋哑学校捐资助学、为大陆抗洪赈灾慷慨捐助。特别是焦先生为归侨、江苏东南大学教授王志功报效祖国的精神所感动,捐资1500万元人民币成立东南大学华邦电子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大陆信息电子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

成为台湾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老大

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业,也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台湾电线电缆公司虽不多,但却有多个老牌的知名企业,相互竞争激烈。然而,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这个老牌的大型企业却能实现永续发展,超越诸多竞争对手,跃上同行业的龙头地位。

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的前身为“华新电线电缆公司”,成立于1966年12月,是由太平洋电线电缆公司及孙法民、焦廷标、章民强等早期合作伙伴共投资所成立的。1969年月,该公司与“丽华电线公司”合并,更名为“华新丽华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该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发行,成为大众化的知名投资公司。该公司旗下曾设有五大事业部,即光通信事业部,线缆事业部,裸线事业部,不锈钢材事业部与型钢事业部。该公司主要从事通信电缆、电力电缆、裸铜线、钢线缆、铝电缆、不锈钢材关产品等。2002年,公司组织体系与管理层进行大幅调整,后来公司下设两大事业群。一是电线电缆事业群,2002年6月起由华新丽华公司大陆事业部部长室处长庄秉钧任总经理;二是特殊钢事业群,2002年6月起由前烨联钢铁公司总经理及华新丽华公司高级顾问兼特殊钢事业主管张文春任总经理。公司董事长为焦廷标次子焦佑伦,总经理为前统筹管理公司总部各中心的高蓬雯出任,高同时兼任公司营运长。

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自从太平洋电线电缆集团独立出来后,不仅经营未受到影响,而且在经营团队不断充实与有力领导下,公司业绩进一步好转,营业收入稳步上升,在同行业中的排名从90年代初的第二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一位。依2004年台湾《商业周刊》调查发表的台湾1000大制造业排名,华新丽华公司营业收入以222亿元新台币排名第66位,在台湾电线电缆行业中继续高居第一位,相当于排名第二位的太平洋电线电缆公司营业收入117亿元新台币的一倍,是第三名华荣电线电缆公司营业收入不到60亿元新台币的四倍。

如今,成立近40年的华新丽华电线电缆公司,不仅没有在激烈的市场中衰落,反而继续扩张与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期。(待续)


分享按钮>>焦易堂 — 焦氏家族名人
>>庞薰琹家族 一家三代九画家